淋巴结相当于中医的"石疽"、"阴疽病"、"恶核病"、"失荣"、"痰核"等范畴。本病为寒性痰凝、气郁痰结、肝肾阴虚等。
【证治】
在中晚期,恶性淋巴瘤患者大多正气内虚,脏腑功能低下,因此,应正确处理扶正与祛邪的关系,强调整体观念,在治疗中注意保护病人的正气,治疗后积极进行扶正治疗,维持机体免疫功能的提高,才能取得良好的稳定效果。
1.痰热蕴结。
症状:在颈部、腹股沟等部位肿核,或见脘腹胀块,发热较重,经常盗汗,口干口渴,咽喉肿痛,心烦失眠,或皮肤瘙痒,或身目发黄,大便干结或见便血,小便短,舌质红,苔黄燥或红苔,脉细数或细滑。
治疗方法:清热解毒,化痰。
主处方:加减消毒饮。
2.气郁痰结(气滞痰结)
症状:胸闷不舒,两胁作胀,脘腹痞块,颈项,腋下或腹股间等处作核累累,皮色不变,或局部肿大,或伴有低热盗汗,舌质淡红,苔薄黄,脉弦滑或细弦。
治疗方法:疏肝解郁、化痰散结。
主处方:柴胡疏肝散合消疮丸加减。
3、脾虚痰湿。
症状:全身乏力,面色发白或微黄,唇色苍白,颈部或腹股间或腹腔内淋巴肿大,纳差,大便稀薄,舌苔薄白,舌质淡白,脉细细。这种类型常在化疗后出现。
治疗方法:健脾益气,化湿化痰。
主方:六君子汤加减。
4.气血不足会导致气血不足。
证:多见于晚期或多程放、化疗后,颈部、腹股沟等部位肿核或大小肿块,或见脘腹胀块,面色苍白或萎黄,头晕目眩,心悸神疲,气短乏力,食欲不振,舌质淡,苔薄白,脉弱,或虚大无力。
治疗原则:益气养血,软坚散结。
主方:加减八珍汤。
5.肝肾阴虚(含阴虚火旺)
病证:多见于晚期或素体阴虚,或多程放射治疗后,颈、腹股沟等部位肿核或大小肿核,或见脘腹胀块,午后潮热,五心烦热,失眠盗汗,口干咽燥,头晕目眩,舌红苔少或无苔,脉细细。
治疗原则:滋补肝肾软坚散积。
主处方:知柏地黄丸合二至丸加减。
在中医理论中,胰腺癌所致的腹痛并非单一症状,而是 “癥瘕积聚” 阻滞气机、脉络瘀阻的外在体现,其疼痛特点与病程阶段、病机···【详细】
在中医理论中,贲门属胃之上口,为 “胃气升降之要冲”,是食物从食道进入胃腑的关键门户。贲门癌早期多归为 “噎膈” 轻症范···【详细】
在中医理论中,食道癌被归为 “噎膈” 范畴,而吞咽困难正是 “噎膈” 最具代表性的核心症状,其发展变化与病情轻重密切相关···【详细】
在中医理论体系中,胆管癌的发生与肝胆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,其中肝胆湿热证是临床较为常见的证型之一。中医认为,肝主疏泄、胆···【详细】